春節是中國人歡聚一堂的傳統節日,在沒來廣東之前,家鄉的除夕夜是在紅火的團圓飯、載歌載舞的春晚節目、爆竹聲聲的喧嘩中度過的,自打在廣東上班認識土著妻子后,春節前的“家中鬧”被“出門溜”取代了,廣東人的除夕夜不拘泥于在家中小酌一杯看著春晚,大家似乎更樂意走出家門,感受新年的第一縷春風,其中最與家鄉習俗不同的便是逛花市了。
據妻子說,逛花市的習慣從她記事開始就存在了,從臘月二十五六起,家里人會在家中搞好大掃除的晚上,在花市里挑選鮮花、盆桔等各類綠植。所謂的花市,不過是將大大小小的鮮花售賣商聚集起來,方便人們集中選品、采購,但在花花綠綠的各式花卉中夾雜著人們過年的喜慶,年味兒也越發地濃郁。今年因為機組大修,我早早的就留在了基地,只能隔著電話聽聽妻子和朋友們在感受熱鬧花市后的點滴……
年桔:金燦燦的桔子因色彩像金元寶,所以春節買年桔有著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,一到過年每家每戶都喜歡擺上一盆。 在花市里挑選年桔時,我和父親走遍所有的攤位,最終鎖定了兩盆外形條件還不錯的:一盆果子多的和一盆綠葉蔥郁的, 可能去的時間稍晚,又或許是好事兩難全,無法挑到一株十全十美的,再三擺弄覺得果子多的更為喜慶,雖然品相不是最好的,但是看著被果實壓低了枝頭的小樹苗,我和父親在心底都認為果子滿枝,明年必定是個紅火年。 盆栽在搬運的過程當中少不了枝椏的碰撞,回家的路上桔子三三兩兩地掉落,我一邊叮囑父親要保護好樹苗,以免年桔到家了變成“打光棍”,一邊請父親撿起散落一地的果子,這樣到家后就能嘗上幾顆酸甜。小小的柑桔,承載著童年的回憶——是除夕夜父親為盆栽掛彩燈的背影、是躡手躡腳偷摘桔子時的小毛孩、是沒有煩惱的天真時光。
百合:“這是第一次買一整扎百合”,我幽幽地向好友抱怨。百合花香,所以常年被列入我的采購清單中,但是平時買花只是三五支的點綴一下客廳,而年前花店紛紛采取了捆綁的營銷手段,一賣便是一扎(20個花頭)。不過這意料之外的采購,卻有了美麗的驚喜。 剪枝、清洗、插瓶,經過洗禮后的百合花被安置于客廳中央,悄然地釋放著幽香,淡淡的香氣含蓄而低調,猶如第一次到家的客人,帶著幾分嬌羞。而與初來乍到之時的不同,幾天之后的花骨朵盡情地綻放,粉紅色的花瓣全部舒展開來,正如舞池中央妙齡少女旋轉的裙擺,熱情而迷人。
在我將暗紅色的花蕊一一摘下,免得花粉被風揚著四周都是時,腦海里想起了一位認識多年女伴——李子,那個教我養百合要記得剪花蕊的女子。李子身上貼著很多標簽,小畫家、美廚娘、軟妹子。。。。。。昵稱不算多,但都展現出這個姑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在她身上似乎沒有柴米瑣事的困擾,沒有功名利祿的羈絆,只有那些享受生活的靜謐??墒窍嗵庍@么些年,也常會收到她訴說煩惱的信息,但她依然選擇笑對生活,實際上是暗地里給自己加油吶喊的模樣。
油菜花: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臘月二十九的菜市場人頭攢動,雞鵝聲此起彼伏,煙火氣足以用煙霧繚繞來形容。家里的食材在早幾天前備得差不多了,因此也不用趕這人潮在鬧哄哄的市場里搶購,只是臨開鍋炒菜前,阿媽覺得還要添一顆大白菜,便叫我上街去買。 臨近中午時分,市場的各個檔口也在收拾著、整理著,要么是準備收攤回家,要么是重新擺整齊為晚市做準備。沿路走進蔬菜區,在小道角落里的一個灰白頭發阿婆讓我停下了腳步,只見她彎著本就佝僂的背,將簸箕里僅剩的一小把油菜花一顆顆排列整齊,拿起別在腰上斑駁的礦泉水瓶子一晃一晃地灑著水,像是想讓這黃綠小花看起來更加水靈,好早些找到雇主。
阿婆的動作如電影里的慢動作,一幀一幀地播放,我腦海里的回憶錄也被翻出。奶奶是一年四季奔走在田間和菜市場之間的農民,在我的記憶里奶奶一直是灰白頭發的阿婆,在鄉下老家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,等菜成熟了便光著腳走路到菜市場賣菜,爸媽總是阻止她從事這份辛苦的“事業”,但奶奶執著又固執。
終于讓她卸下擔子是在爺爺去世后一年。爸媽覺得奶奶一個人住在鄉下安全沒法保證,便軟磨硬泡外加半哄半騙地把她留在了城里。但是,這個離開了土地的老婆子像一棵被割掉了根、強行移植的樹,在城市混凝土里水土不服,只享受了兩年短暫的“好日子”。 看著菜市場里灰白頭發的阿婆,這個春節我又想念起奶奶了。
妻子是個有怪愛好的人,喜歡在大商場、鬧市街頭靜靜地觀察人,或許她的心里藏了一本書,記錄著每一個過往的人和物所引發的回憶,就像這次說給我聽的三個故事。